大家拍背真的都拍對了嗎?
一、拍背前后的評估內容
1. 拍背前后,需要了解老人的病史及適應證,確定有無禁忌證;
2. 評估老人呼吸型態,聽診肺部呼吸音以確立痰液積聚部位;
3. 了解老人及家屬意愿、認知和執行能力;
4. 評估痰液顏色、性狀、量等。
二、叩擊排痰法的六大禁忌癥
1. 不穩定的頭顱/脊髓損傷脊髓損傷是因各種致病因素(外傷、炎癥、腫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橫貫性損害,造成損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經功能(運動、感覺、括約肌及植物神經功能)的障礙。叩擊會加重脊髓神經的損害,所以不穩定的頭顱/脊髓損傷禁忌拍背叩擊。
2. 肺栓塞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肺栓塞老人即使無明顯癥狀,也應臥床,床上活動時應避免突然坐起,轉身及改變體位等。叩擊會促進血栓脫落,阻塞肺動脈危及生命。
3. 大咳血、活動性出血給予大咳血老人拍背叩擊,可能會導致出血情況惡化,甚至出現血管破裂。
4. 胸部骨折胸骨骨折常因暴力直接作用于胸骨區或擠壓所致,臨床表現為胸骨腫脹、疼痛,可伴有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叩擊振動會增加老人的疼痛,甚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障礙。
5. 多發肋骨骨折叩擊會導致尖銳的肋骨斷端移動刺破胸膜,產生氣胸、血胸、咯血等。
6.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指動脈腔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口進入主動脈壁內,使主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隨血流壓力的驅動,沿主動脈縱軸擴展的一種心血管系統災難性疾病。老人應嚴格臥床休息,避免碰撞、身體突然用力等改變體位,而導致血壓波動,更不能進行胸背部叩擊。
三、如何正確為老人拍背排痰?
1. 讓老人取適合體位若老人精神尚可,可鼓勵取坐位;若體力不支或意識模糊,也可讓其取側臥位,拍打一段時間后再幫助轉換另一側臥位。切忌讓老人俯臥趴在床上拍背,這樣會影響老人呼吸,也不利于痰液排出。
2. 拍背的部位要準確不能隨意地在老人的后背亂拍一氣。肩胛骨是人體明顯的骨性標志,容易辨認,拍背時可選取肩胛骨下端以下3-5CM的部位為“底線”,然后從下至上,從背部兩邊向中間位置拍打。
3. 拍背方法要正確手掌合成杯狀,拇指緊貼其余四指,腕關節不動,利用肩肘關節帶動手掌,使手掌平穩著落(該方法所扣的空氣較多,叩擊力較均勻、穩定)。以40-50次/分的頻率、力度均勻一致,由下至上、由外至內叩擊。每次10-15分鐘。切勿以掌心或掌根部拍背。 拍叩時要襯著衣物,力度適中,以達到排痰效果,又不引起老人疼痛,叩擊局部皮膚以不發紅為宜。
4. 老人咳嗽后注意其心律,觀察有無缺氧,聽呼吸音是否正常。如果心率增加20次/分,或出現喘息、缺氧等不適癥狀,應暫緩排痰,并予以吸氧。
5. 注意事項
(1)叩擊的時間和頻率應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應飯前30分或飯后2小時進行。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若痰多,可增加次數。
(2)由下至上、由外至內叩擊,叩擊的相鄰部位應重疊1/3,力量中等。
(3)若老人咳嗽反應弱,則在吸氣后給予刺激—按壓及橫向滑動胸骨上窩的氣管,以使咳嗽。
(4)避免在老人生命體征不穩定時或進食前后進行拍背。別小看拍背這個護理的“小動作”,除了可以通過振動肺部引起反射性咳嗽、把肺部積聚的痰液從小氣管排到大氣管、再排出體外,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拍背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很重要的一項護理技術,你之前拍的好、拍的對嗎?